王小C神游记
作者:兄弟们撤 | 分类:仙侠 | 字数:56.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一回 五行诀与魔相抗 圩子墙百年防御
紫光分作四色包围住四人,拖进一道灰黑结界中。他们惊魂未定,难以理解为何王小Q会突然变成这样,难道他是魔?一个拥有无上法力的魔?
那我们呢?木二和地皇愈发惊恐,若是他们的师父是魔,自己获得的法术不就成了邪术吗?难道自己也会变成邪魔吗?
这是哪里?雅尘伸手触摸了一下灰黑如土的结界,如水般荡漾开来,又如火般炽热,用力一推,好似金石坚固,周围树木丛生,生机勃勃。
五行之力!结界层内含金木水火土的灵力,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
是谁在此设下这个结界?它能否挡住那个邪魔吗?
他来了!除了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古柏,其余三人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压迫感,心噗噗直跳。果然,王小Q手持大禹玄圭迈着沉重的步伐而来,所过之处,草木尽皆枯萎,虫蚁纷纷躲避。
直到结界前,王小Q还露着邪魅的笑意,玄圭劈下,却并未伤及分毫,他怒气大起,鼓动全身魔力,施展佛煞四谛,发出重重地攻击。结界虽然无恙,但内里四人却受到极大震荡,根基受损,皆倒在地。
白、青、黑、赤、黄五光凝结,从结界四周汇涌中央,化成一人。他头戴扎巾束拢花白头发,颌下短髯青多白少,手中掐诀,口中念咒。
“五行阴阳诀!”
那人浑身五色光束迸发而出,又覆上一层厚厚的结界。
“你们不用怕,此圩子墙坚不可摧,可保诸位无虞。”
木二喉头一甜,一口血喷了出来,那人尴尬说道:“先前我不知此魔如此厉害,确实有些轻敌,但现在肯定没事了!”
果不其然,无论外面王小Q再施何法术,也难以催动结界半点。气得他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疯狂持续发动攻击。
此时只有雅尘所受创伤较轻,她缓缓说道:“刚刚是您救了我们吗?”
那人没有说话,冷冷地看了看脚下的土堆,这便是他嘴里所说的圩子墙
提起章丘相公庄,就不能不说说一百六十年前修筑的那道环绕村庄的圩子墙。灰黑色的墙体雄浑高大,巍峨屹立,蜿蜒壮观,坚固无比。默默陪伴着巴漏河水日夜流淌,深深藏怀岁月永恒的印记。那是古庄先祖聪明智慧的结晶,那是千百庄人辛劳流汗的创举,那是远方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那是几代后人引为自豪的话题。
常听人说“铁打的相公庄”,这巴漏河畔农家村庄岂能以铁所打?原来这是用来形容先人以圩墙御匪扼固无摧,亦或形容先人团结聚力如铁的赞语。最早说出赞语的人,确实是毫不夸张地说了句教人信服的章丘大实话。
这话还得从修筑圩子墙说起。
清朝咸丰年间,江淮一带捻军四起,各地应举。一股一伙,分路北进。且行踪飘忽,时东时西,战法不定,神出鬼没。清廷派兵剿之,不但未能击灭,反而连遭大损。甚至科尔沁王僧格林沁率领的大军都中伏被歼。此况之下,地方官员为自保其身,于各自官衙所在之处大兴土木修筑防御设施,新修或加固城墙成为首选工程。
他们向百姓传播一些捻军所到之处占城池,杀贪官,夺粮仓的风闻,借以蛊惑民众,“望捻而惧”。成为官府糊弄平民,收络人心,支持“剿捻”的舆论举措。于是乎,北方各地很多村庄在“护庄保家,御匪防盗,安抚民生”口号引导下,纷纷修筑圩子墙,凿挖护庄壕,构建一些这样那样的防御工事。
相公庄也不例外。清咸丰十年(1860)春,以知名士绅王其相、王其柘兄弟为首,联合各街巷、各姓氏有名望头面人物共同商定,举合庄之力修筑本庄的圩子墙。这是古庄千年历史上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财、物各方面困难可想而知,要想做成实在不易。现代庄人没理由不佩服先人宏大的气魄、执着的精神、出众的才智和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庄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仅用二年时间,就干成了这桩大事。
先人付出的辛劳,滴下的汗水永远载入了古庄史册。本蜿蜒雄伟的圩子墙默默无语,挺起坚厚的胸膛若无字丰碑般矗立于世间,承载着无尽的历史风云变幻。
圩子墙,庄人俗称“围子”。南沿巴漏河北岸;北傍下河涯南岸;东贴生意街外侧;西顺巴漏河右岸。若从空中俯视,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呈不规则椭圆形。曾听老人讲,当初要修圩子墙,不仅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也需大量物料和劳力,更须占用土地。
为避免因占地引起纷争,主事者仿效外地做法,在大致划定的工程范围内,套一头捂上眼罩的老牛拖个铁镢头,后面跟一个哑巴壮汉。哑巴不会吆喝,任凭老牛前行,镢头划过的土线即可砸木桩,定基线。因此,日后筑成的圩廓不方不圆,走向时直时弯。折弯处或直角,或锐角,或钝角,形状很不规整。
筑圩子墙离不开石灰。咋办?庄人在巴漏河建起号称七七四十九座石灰窑,发动男女老少就地取材,到河滩捡鹅卵石烧灰。石灰加生土,掺河沙,拌成“三合土”作墙体材料。从博山、莱芜及本县南部山区购葛条编“模板”,两侧立柱夹紧,一板板,一层层压紧夯实。内、外灌制厚厚沙灰浆,形成坚硬难穿的护墙外皮。
圩子墙顶宽3米,基厚5米,墙高8米。南、北两段因分别兼作巴漏、下河河岸,墙高增至10米,圩子壕一段甚至达到12米。顶部筑“女儿墙”,留了望孔和枪眼。除沿河而建墙段外,其余各段墙外都挖宽6米,深5米堑壕。
圩子墙开大南门、小南门、大东门、小东门、西南门、小西门、东北门、玄帝阁门、新街门、刘庄门10座圩门,庄人习惯称之为“十门九关厢”。为何只有九关厢?难道是大、小南街?还是东北门、玄帝阁门外共有郑家庄街?至今无人能解。圩门上建门楼,既显示威严,又作了望哨位和防御阵地。一旦开战,各圩门与其两侧墙体拐角形成交叉火力网,易守难攻。
圩子墙除了它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还有与众不同的“三怪”。说来匪夷所思,细琢合乎常理。
一曰“圩子墙不大圆,一半房子一半田”。哑巴赶老牛拖拉出来的基线范围远比庄子本身大,甚至将早就有的北梢门——财神阁子门都裹进庄里了。圩子墙内街巷房舍和庄稼地、菜园地面积几乎对半相等。
大南门西侧、小南门两侧、大东门两侧、小东门两侧、东北门两侧、玄帝阁门两侧,西南门两侧都有大片庄稼地和菜地,其中较大的后园、后头坡都有几十亩。还有面积不小的王家老墓田、刘家老墓田、九女坟墓田等大、小墓田五、六个。假设匪盗包围了庄子,城门一关,里面照样有粮有菜。甚至年节祭祖都不用出庄了。你看先人想得周到不周到?
二曰“大东门不朝东,大南门不朝南”。大南门是南北最主要出入口,可门洞不朝南,而朝西南赭山方向。大东门不朝东,而朝东南桑园、博平、普集方向。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建造圩门之前,先人就预先考虑到巴漏河泛洪可能造成的灾害以及交通顺畅问题。前者顺水流方向而建,后者顺章(丘)——淄(川)官道方向而建,岂不聪明?
三曰“南天门不见门,锯条齿子柳树林”。好多人纳闷:怎么不见南天门在哪?其实,所谓“南天门”,指的是王家老墓田西侧一段东西长约30米的墙体。这段墙体特别高出一截,远看俨然巍巍雄踞的南天门。既当迎水墙,对付南来滔滔洪水,又是文昌阁前影壁墙。
“南天门”沿河而建,附近墙体出现5个近似直角拐。当年工程修到此处,因紧靠王家家庙和王家老墓田,无论设计者还是施工者必然十分谨慎。综合考虑地势、水向、洪汛、波涌、河道冲刷各方面因素,建成了犹如锯条齿口状,以最大限度减缓水流冲击。墙外侧栽植大片柳树,也为挡护圩子墙下部基础,以防激流掏空而造成大险。“龙湾锦鳞夕照醉,南天翠柳早鸣蝉”两句诗,向人们真实展现了这一巴漏胜景之地。
事隔多年,圩子墙早已失去了它最初的作用,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所留不多。那人只能倾注五行之力增强其防御,可没想到,王小Q的法力之高超乎想象,他身上的魔力乃是魔童相所倾注,岂是寻常法术所能相抗。
那人感觉到不消片刻,圩子墙结界便会被王小Q攻破,猛然间他抬头看到王小Q手中的“烧火棍”。
“大禹玄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