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C神游记
作者:兄弟们撤 | 分类:仙侠 | 字数:56.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六十回 木坊望齐烟九点 天王殿弥勒生异
他们看到的这尊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为花岗岩质地,既与十八罗汉相映成趣,又可独立成景。
在佛教造像中,佛的姿势一般有坐姿、站姿、卧姿三种姿势,卧姿只见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
涅盘是佛教用语,是对贫富、生死、贵贱等各方面的情缘都断灭以后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佛祖的胸前有一个符号—卍,这是便是佛教的一个标记,表示吉祥万德。这个符号在古印度文中,本来是没有音的,后来佛教传到我国,唐朝女皇武则天给它赋了音,读作“万”,充分表现佛的瑞相,妙相。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迦毗罗卫国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据佛典记载,其父净饭王与其母摩耶夫人结婚多年而膝下无子。王后45岁那年,有一天梦见一头六齿白象进入她的腹中,于是有了身孕。临产之时,摩耶夫人按照古印度的风俗回娘家分娩,在途经蓝毗尼花园憩息时,看见园中一棵无忧树开满鲜花,十分喜爱,当她用右手攀摘花枝时,太子便从右胁降生下来。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出现八种祥瑞之兆。其中之一是地上开出了大如车轮的七宝莲花,释迦牟尼就降生在莲花上。八瑞相过后,繁花盛开,四方万霞。后来又从舌根生出万道光明,每道光明都化作千叶金色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佛盘腿坐说六波罗密(意思是“度”,“到彼岸”),所以佛教造像中有了“莲花座”样式。同时莲花也成为了佛教净土的象征,表现了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圣洁。
太子降生后,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行?7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据说当时天地为之震动,现出种种奇瑞。净饭王听说后,喜不自胜,立即召集国内着名学者为太子举行加冕和命名典礼。经大家商定,太子被取名“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事情都能成功。
再往前走就是唐槐亭。
唐槐亭的名字是由旁边一颗古槐而得名的。树干已经半枯,但是从空腔中又生长出一棵幼槐,犹如慈母怀抱婴儿,所以人们称它为“母抱子槐”。
传说,唐朝的开国元勋胡国公秦琼是个大孝子,经常把马拴在此树上,然后步行到山上寺庙为他的母亲上香祈福,所以后人又称此树为“秦琼拴马槐”。
相传这里原来建有一座秦琼庙,当初在庙里只为秦琼塑了一座像,但经过一夜,第二天一早塑像就躺倒了,人们把他扶起来,再过一夜,又躺倒了,反复数次,人们不知原因,后经一老者指点,他说:“秦琼一生扶佐唐王,死后也不愿占王位,你们硬要立他在此,他宁可躺倒。”后来人们在中间塑了一尊唐王像,秦琼像才稳立在旁边而没有躺倒。
可惜秦琼庙已不存在了。
从唐槐亭向上的盘路被称为“绿色长廊”,两侧绿树成荫。昔日的旧盘路凄凉而又狭窄,几乎没有驻足之地。清道光二十五年,居住在千佛山东侧的一位名叫乔朗斋的富豪带头捐金,仿照泰山盘路样式,修建西盘路三百多级。
这条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登山盘道,就像洋洋洒洒的宣纸,记录着千佛山的荣辱兴衰,是千佛山历史的见证。
千佛山是JN市的天然氧吧,树多林密、草绿花香,是千佛山绿化的基本特色。目前,辖区内有木本植物?191种,野生地被 200余种,其中名贵的有丹参、白首乌、地黄。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有侧柏、桧柏、千头柏等构成的长青树林;有万株黄栌、黄连木、五角枫等组成的红叶林;有山杏、山桃、流苏等组成的观赏花木林;有以山榆、杨树、荆条、酸枣等野生植物构成的灌木林以及众多的古树名木。
千佛山春天百花烂漫、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漫山红遍、冬天松柏吐翠,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象。
面前出现一座二柱一楼式木坊—齐烟九点坊。此坊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城县令叶圭书所建。“齐烟九点”四字,也为叶圭书所题。这四字取自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诗中的“齐”,通“脐”,即中的意思。诗中齐州即中州,犹指中国。原诗句的含义是说从天上远远看去,中国辽阔的九州小得像九点烟尘,汪洋大海也不过是杯中之水。
这里“齐烟九点”的“齐”特指济南,济南一带古称齐州,意思是站在牌坊的位置往北看,可以看到城北的九座秀山点缀在黄河沿岸,由东向西依次为:卧牛山、华山、凤凰山、标山、鹊山、匡山、北马鞍山、药山、粟山。
九山山势各异:或如清水芙蓉,或如鸟鹊飞翔,或如凤凰展翅,或如双标对立……云雾润蒸,岚烟缭绕,故称“齐烟九点”。
坊后匾额“仰观俯察”,取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字是从王羲之《兰亭序》书帖中勾勒出来,放大后刻在匾上的。因此处位于半山腰,故仰可观山峦之雄伟,俯可察泉城之美景。
还有一座“云径禅关”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四柱三楼式木坊。坊正面“云径禅关”四个隶字是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背面“峰回路转”四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
“云径禅关”的含义为:寺院高耸,云雾弥漫,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进入寺庙之前需要净一净心,然后再诚心诚意地烧香拜佛。“峰回路转”则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的佳句。借以形容此处地势险峻,山峰曲回,道路弯转,暗示人们皈依佛门,自可走出迷津,超脱红尘。
三人一路爬到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山门上方“兴国禅寺”四字,门前一幅劝世联,上联为: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为: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对联的意境非常深刻,充满了佛家禅理。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被寺院傍晚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惊醒,抛弃了名利和欲望;众僧吟念经文的声音,把人世间苦海里迷失方向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淡泊名利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过了山门,整个南部山崖就是千佛崖造像群,千佛崖是济南较早的造像群,是隋开皇七年(587)至十五年(595)所镌刻的,距今有 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9窟 130余尊造像。千佛山因“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寺”的名称则源于千佛崖。
石窟造像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581年,杨坚总揽朝政,继而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重新恢复佛教。又因为他的母亲是历城人,为了纪念她,便在济南大兴佛事,于是济南凿窟造像之风也随之盛行。千佛山石窟造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千佛崖的主窟叫极乐洞,洞内大大小小佛像 87尊,中间一尊是阿弥陀佛,盘膝而坐,高近3米,身后饰有佛光。
两边是阿弥陀佛的两位协侍菩萨,左边是大势至菩萨,右边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中间有一个瓶子,佛经上说,这是一个宝瓶,内存智慧之光,普照世间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火光之灾,能使佛门弟子脱离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与行恶相应的转生趋向,使之得到无上之力,因此称大势至菩萨。
观音的天冠中间有一个小佛像阿弥陀佛。一般来说,只要看到观音头上有佛像,就肯定是阿弥陀佛,这是一种固定的佛教造像形式。
迎门而建的这座殿称为“天王殿”,这是中国佛教寺院一种固定的建筑格局。门口的楹联,上联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为: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历史上描绘大肚弥勒佛的最着名的一幅楹联,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所以说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边供奉四大天王。
“大肚弥勒”是弥勒佛的化身,原名叫做契此,相传为我国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又号长汀子。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语行为不拘小节,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在江浙一带游行化乞,为人预知晴雨祸福,非常灵验。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他在明州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上圆寂时,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后人醒悟他是弥勒转世,是弥勒的化身。千百年来他甚至取代了佛教里的真身弥勒而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了。
大肚弥勒佛一般置于天王殿,面对山门,意义为:学佛者要生平等心,要呈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要平平静静,欢欢喜喜,不跟任何人计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有资格入佛门。
王小C看了一眼弥勒像,大呼“奇怪”,因为他的盈盈笑眼竟是直往上看,三人的目光顺着弥勒像眼神的方向看去:
头顶悬崖处垂下三个粗大铁链,锁着三条巨龙,垂头丧气,奄奄一息。
墨龙心惊不已,这三条巨龙竟是趵突泉龙王敖烈、黑虎泉龙王石啸、珍珠泉龙王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