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C神游记
作者:兄弟们撤 | 分类:仙侠 | 字数:56.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六十七回 四大石窟聚佛力 兄弟二人齐感应
遮相人也看出他们的细微变化,心里暗暗大喜。
三人继续往前,万佛洞的第三部分为麦积山石窟,与敦煌、龙门相比,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有其独到之处。
麦积山位于甘肃TS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称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门口的四大金刚是宋代作品,为佛教护法神,肌肉跳动,面孔凶悍,震撼人心,他们手持的法器通过谐音和联想分别象征着“风调雨顺”。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而没有弦,需要调音,表示“调”的是东方的持国天王,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擎雨伞显示“雨”,伞是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而手缠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它是群龙领袖,使众龙顺从于他。合起来意思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迎门一窟,是北魏时的阿弥陀佛,他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其形象具备了秀骨清像的特点。相邻两尊均为释迦牟尼,坐姿呈“五心朝上”状,即头心、手心、脚心同时朝上,意为吸取日月之精华和世间万物之灵气。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万佛洞仿的麦积栈道,仅是微缩景观,但在欣赏建筑物的同时,也可以设想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我国着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的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着称于世,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北周时期的千佛廊、千佛壁,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与相邻的4米多高、做工精细的如来头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万佛洞内又一景观。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家家供观音”的说法,麦积山宋代观音像为法身像,即男性,与其相对的是在中国男性女化的南海观音,造像线条流畅,具有较考究的整体性和装饰性。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虽是泥塑,但保存完好,即使在甘肃天水非常干燥的环境里,仍然保持着很好的光泽。经过研究发现,麦积山的佛像都是用特殊的材料做成的,它用麦积山特制的粘土加蛋清再加糯米汤和制而成,所以千年以来历经风雨日晒,仍历久弥新。
麦积山石窟在1600年的演变史中,出现了六个发展高峰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完整的佛教造像史,一座大型东方雕塑陈列馆。
万佛洞的第四部分为云冈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论其精美瑰丽,首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石窟造像均为露天,分早、中、晚三期。不同朝代,风格迥异。早期是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整体风格颇具皇家气派,它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第一个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这些或大或小,或丰腴或清瘦的华丽造像,浓缩了云冈石窟150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也是中国佛教几经沧桑的缩影。
“云冈荟萃”攫取了云冈石窟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的坐姿造像——交脚佛,它是由北魏时期鲜卑族部落的游牧民族塑造的佛像,体现出浓郁的北方地方色彩。向里一窟,就地造景,利用洞内的天然渗水,塑造滴水观音一尊,天然渗水从观音手中的柳枝上顺势而下,宛若天成。
万佛洞大雄宝殿内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造像——释迦牟尼如来佛,通体高10米有余,金身开光,施禅定印端坐中央,法相慈祥,给人以超然度世之感。
对面拱门上立佛七尊,赤足立于圆形莲座上,通身饰以舟形背光与头光,七佛上部间以六体飞天,东西两壁也饰满佛龛佛像,气势宏伟,洋洋大观。
直至此时,王小C兄弟二人再也支撑不住,体内大量灵力冲撞,只好原地打坐进行疏通。
王小C因在黄河十殿锁魂阵中灵力大幅锐减,只保留金丹之体不被破坏,偶然所习的罗汉法阵没有强大的金丹之力作为催发,已经无法施展。
但他在万佛洞中,却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佛力倾注到他的体内,充盈的力量如洪水一般灌溉而入,流遍全身奇经八脉,让金丹之体更加稳固。
王小Q亦是如此,曾经冰冷的佛煞之力逐渐变得温和,痛苦支配的力量也在渐渐改善。邹衍所教的五行罡斗诀也开始起作用,水天玄功的善力不断增强,轰击着佛煞四谛的邪力。
他们如佛像般盘膝而坐,五心朝上,微闭双目,感受着整个千佛山的万物之灵,吸取自然的力量。
遮相人心里十分欣喜,诸佛之力或可让二人功法更进一层,小C的罗汉法阵再度重生,也能让他有可以保护自己的力量。而小Q的佛煞也能得到改善,不至于时刻防范着堕入魔道。
这时,王小Q脸上红光乍现,面容狰狞,遮相人暗道不好,难道魔童相在此地也能增长自己的法力,破体而出吗?
是啊,他本身就是佛力,只是走向了另外一个邪恶的极端,炼成佛煞。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自然可以吸收诸佛之力,再转变为自身的佛煞之力。
遮相人一时没了办法,只能焦急地来回踱步。
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