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利坚到法兰西
作者:黑白肉 | 分类:历史 | 字数:13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24章 抵达法国
这一声令下,进步党、国家党成员满心欢喜。
这不就是正打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了么?
他们纷纷踊跃报名参军,在队伍里宣扬进步党思想,拿议会自己的话,来反驳这个国家没有前途了,人民生活会更加惨淡。
布雷斯特的生产军团,正在派遣适合的军官团,坐火车星夜驰往巴黎,支持卫戍部队的收编整合工作。
议会每天吵得不可开交,没人顾得上他们。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就给了进步党和国家党成员,主动张罗队伍的机会。
他们准备了那么多方案,什么都比不上总理奥利维尔的这条命令大开方便之门。
共和派的议员号召进行“全面防御”,就是把皇帝和他那帮坏蛋将军们解职,送回巴黎进行审判。然后“全面授权”给立法议会,成立一个“15人委员会”来领导战争,就像当年大革命一样,那场大革命就是咔嚓掉了一大批将军。
奥尔良派梯也尔的调门更高,说那些当官的全是窝囊废,必须……
保守派也不甘示弱,说共和派都是卖国贼,应该马上抓起来的是他们,没有定于一尊的恶果毕现!
温和一点儿的议员,也坚持起码要把总参谋长勒伯夫招回来,解释一下,仗怎么就打败了?
奥利维尔要是手腕强硬的话,大可以把法夫尔、甘必大为代表的一众反对派拿下,此时的民意并不支持共和派,奥利维尔手头也不是没有兵。
但奥利维尔是个老好人,让他当总理,本来就是皇帝向共和派妥协的产物,于是两头都没落好。
共和派瞧他不顺眼,皇后也感到他不得力,希望他辞职,换个人来应对这场危机。
8月9日,奥利维尔下台,10日,八里桥伯爵夏尔·库赞·蒙托邦走马上任,成为新一任总理。
其实,法军虽然在边境地区会战中打了败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大打击,损失有限;普军的损失,反而大于法军。
同时,边境的阵地是为进攻而设的,也不适于防御。在这种态势下,法军主力理应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补充兵员,调整部署,待机与普军决战。
但是,皇后给撤退中的皇帝发了电报:
不能再撤了,再撤,咱拿破仑家的皇位,就要没了。
拿破仑三世犹豫了——要是革命爆发,皇位可就保不住了。
拿破仑三世跟普鲁士开战,不就是想转移巴黎汹涌的民意和内部矛盾,为了皇位稳固?
对拿三来说,江山永不变色,才是核心利益。哪怕法国战败,只要皇位依然在手,就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反过来,丢了位子,法国取得了胜利又能怎样?
他不能简单地从战局出发,决定对策,需要讲政治。
一连串的失败,让拿三知道,打仗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也没有他的伯父拿破仑皇帝的本事。更何况,现在的拿三,已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力所不及。
他手下那帮宠臣,特别是勒伯夫,现在已经成了法国的“罪人”,众矢之的。
拿三只好把他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拿下,自己最高统帅的位子,也让给了巴赞,这已经是8月13日的事儿了。
这样反复迟疑犹豫不定之中,宝贵的一周时间过去,法军既没破坏桥梁阻碍普军的前进,也没有采取什么迟滞普军的行动,此时普鲁士的先头骑兵已经无处不在了。局势已经失控。
菲利普不知道这一切,和妻子告别之后,8月12日夜,整备齐全的大军、物资,没有旗帜,就这么浩浩荡荡的连夜出发,悄悄的奔赴葡属亚速尔群岛的中转点。
那是63年,7年前,就从葡萄牙手中租赁下来的一处背着航线的荒岛海湾,一点点扩大租赁地盘,拓建港口,囤积物资。两年前,菲利普还悄悄拉起了一条海底电缆,直达布雷斯特的厂区。形成了他的专属秘线。
8月22日,船队横跨了4400公里的大西洋,到达了亚速尔群岛的中转点,开始补给物资、燃料,除了几十个病号下船,其他人都在船上没动。
增添补给期间,岛上和布雷斯特联系上,才知道:
巴赞已经成了法军总司令,率军困守梅斯。被围了,跑不掉。
法国海军呢,确实也不比菲利普笨,也想绕后登陆普鲁士。
但他们压根就没好好准备,完全想当然。深海战舰没法靠近海岸线,火炮射程不如普鲁士岸防炮,最后就堵在外面抓普鲁士的商船。登陆变围堵,这特么的得让人吐一口老血。
——这条消息,是丹麦那边传过来的,法国想让丹麦帮忙呢,但这个情况,丹麦哪里敢下场?
至于菲利普最关注的皇帝拿三的行程消息,最新的消息是沙隆发出来的,前线撤退到沙隆的部队,和后方集结到沙隆的部队,昨天刚刚撤离北上了,那个方向是兰斯。
菲利普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大军去兰斯干嘛?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兰斯,比沙隆,离色当近一点。
难道,皇帝拿三,是想率军穿过比利时,绕到普鲁士那边,去互相伤害?
不然,菲利普实在看不明白这出行军战略。
没有先知模式,真是苦恼啊。
实际很简单,菲利普怎么也不会想到,巴赞给他们来信,说他会往西北色当方向突围,希望麦克马洪元帅接应一下。
拿三不敢轻易回巴黎。他已经指示新任外交大臣,请英国大使出面,组织一个中立联盟进行干预停火,只要保证法国的领土完整和波拿巴王朝统治这一核心利益,其他的都可以谈,不论是现金赔款、实物赔偿、解除武装,还是割让殖民地。
但在列强干预之前,他必须得和他的军队呆在一起,不然实在没有安全感。
麦克马洪特别是知道皇帝有求和的打算后,生怕回到巴黎背锅遭清算。一点也不敢轻易背上抛弃友军的罪名。
于是,皇帝和麦克马洪元帅,就率领这批14万军队,准备去接应从梅斯突围北上的巴赞大军。
直接去往梅斯的道路上都是普军,绕个大圈子,既能避开普军,又能去接应巴赞大军。
这个时间,也正好给列强干预。
俾斯麦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就应该见好就收,不是么?
何况,30万大军集结起来,囤在比利时边境,是谁也无法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这里面的状况,菲利普如何得知?
梅斯的电报,早在18号,就被普鲁士人切的干干净净。
菲利普那会也没想到,法军会困守梅斯。不然,他一定要在这个要塞城市,克服一切困难,也要铺设几条不走寻常路的暗线。
巴黎方面,路易·特罗胥将军,从沙隆回到了巴黎。
他是奉皇帝之命,回到巴黎,将政权和军队,牢牢的抓在手里。
毕竟新上任的总理,八里桥伯爵,是皇后的人,之前的总理奥利维尔,又下达了总动员令,扩军扩军再扩军,没有一个信得过的将军回去坐镇,皇帝拿三不放心。
之前的巴黎留守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元帅,不被皇后所信任,特罗胥就是回去接这位的班的。
不过巴黎的国家党成员和进步党成员对此并不感到担忧,反而欢呼雀跃,因为特罗胥将军,算是奥尔良派。
在67年,他化名出版了《1867年的法国陆军》一书,在巴黎大受欢迎。书中无情的揭露了法国陆军中流行的悲惨状态,并力主按普鲁士的方式改组国家军队。
这使他成为不受宫廷欢迎的人物,以后辞职离开国防部,直到普法战争爆发,才又奉命在沙隆组建第十二军。
也就是法国边境的大败,皇帝拿三才觉得,这个是真正的为帝国考虑的肱股之臣。
菲利普电令,不得暴露国家党身份与之接触,最多暴露进步党。
所实话,他什么派都不相信。
什么派,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说话的。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疏忽大意。
24日,大军补给完毕,往2350公里外,法国西北角的布雷斯特出发。
30日夜,舰队抵达布雷斯特港口。
大洋上,别的船或者船队,看到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都是离得远远的,胆大的敢靠近一点的,直接被缴械收编,不从?铁甲舰是样子货么?几炮轰沉了事。
但这里不是大洋,为了避免大白天的,被岸上的人看到铁甲舰的身影,还要趁着夜晚,将身影掩藏在众多武装商船中,遁入布雷斯特港。
那时候,大东方号的身影,可以衬托的铁甲舰一点也不起眼。
整个码头,厂区贿赂了码头管理人员之后,管理人员识相的去喝酒了。
先是萨科齐的3500远征军,在阔别法国7年之后,终于又踏上了法国的土地。
没有预想中的骚乱或者其他状况,虽然有的士兵双眼噙泪,但还是在军官带领下,跟着工作人员,默默前往厂区宿舍修整。
暗中埋伏的厂区生产兵团的将士们松了一口气。
这些人,是最大宗的法国人,他们顺从,其他人就好管的多。
然后是2万迈阿密华人农垦兵,他们的远洋航行经验也很丰富,这次的体验也不算差,他们纪律奇好,一艘艘的下船,没人喧哗,跟着去厂区宿舍。
最后是罗伯特·肖的2万雇佣兵,他们中一部分,和敬爱的总司令,都在大东方号上。
菲利普虽然是华夏魂,但真不敢把自己投放在华人群体里,毕竟他的皮囊,决定了,他的基本盘,只能是白人。
而这些雇佣兵,在南卡佐州农垦公司巡逻护卫、打击敌人多年,良好的福利,严格的训练,几乎把他们培养为了职业兵,培养出了对老板(金钱)的忠诚。
除了火炮枪支弹药连夜运往厂区,其他的物资,要等天亮后,码头管理人员来收税了。人家虽然拿了好处,但一晚上的时间,很对得起这个好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