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良人
作者:北木听山海 | 分类:古言 | 字数:63.7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章 雨灾
入夏以后暴雨连绵,瓢泼的雨水肆无忌惮的冲刷着地表,近半个月都没消停。
邺城东北部,圣垂群山地区,太平村。
天空乌云密布,雨水瓢泼,汹涌坠落的雨锤没命地敲打着地面。
太平村的百姓已经习惯了枕着轰鸣的雨声入眠,丑时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深睡之中。
村子的南面是整个村子唯一的医馆,济世堂却依旧亮着点点烛火,堂中不时传来富有节奏的石杵敲击的声音。
十七岁的少年医者宁虞皱着眉头钻研着药典到深夜,却依旧没有什么头绪。
四个时辰前堂中送来了一个农夫,去山中做农活时被一种罕见的毒虫咬了,没多久便全身上下都开始出现腐烂。
这种毒虫宁虞从前没有见过,并不知何药可解,给那农夫敷了些缓解的药,保住他的性命,但却依旧没有找到真正可解的法子。
烛火本就不甚明亮,在狂风的呼啸下,越发摇曳,宁虞盯着蝇头小字,双眼泛红,眼底隐着些许的青色,俊朗的面容染上了若隐若现的倦色。
钻研了这么久,他还是没有想出解毒之法,宁虞微叹一口气,自己还是太年轻了,阅历不够深。若是是尊长在便好了,他是族中最擅长治疑难杂症的人。
宁虞捏了捏眉心,起身看了一眼窗外的大雨,刚刚抚平的眉头又微不可查地皱了起来。
雨这样大,也不知道派去请尊长的人走到哪里了,一定尽快把尊长请回来才好,否则这样发展下去,那农夫的腿就要保不住了,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宁虞看了一眼刻漏,已是丑时三刻,天这样黑,千万别出什么事才好。
宁虞正这样想着,忽然远处传来一阵轰鸣,初时他还以为是雷声,数个弹指后他不由得心中一紧。
那不是雷声,而像是什么东西塌了,巨石砸向地面的轰鸣声!
宁虞顾不上雨水,径直冲到了屋外,便见不远处的圣垂群山的山顶整个垮了下来,山石碎裂,从高处飞速地向下翻滚而来。
一时间响声震天,山摇地动,巨石翻滚着向村子席卷而来。
宁虞吓得后退了两步才回过神,使劲全身力气大喊道,“塌方了,大家快跑……”
不等宁虞呼喊,众人感受到震动便已经开始向外跑了,有的人根本顾不上穿衣服便跑了出来。
数不清的人跑了出来,衣不蔽体,拼命地向西边跑去。
小路狭窄,积了大滩雨水,变得又湿又滑,有人被挤得摔在泥水里,来不及站起来,便又被后面的人踩了下去。
宁虞见大家都跑了出来,想起那中毒的农夫还在病室内躺着,迅速跑了进去,想把他背出来。
然而他还没来得跑到病床边,整个济世堂便被从高处汹涌坠下的巨大山石吞没了。
在这铺天盖地奔腾而来的巨石流面前,坚固的房屋就像纸糊的玩物一般,轻而易举地便被揉成了碎片。
奔跑的人群很快便被飞沙走石击中,掩埋,有的人根本来不及喊叫便被砸成了肉泥。
未被砸中的人拼命的向前跑着,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哗啦作响的雨声,沉闷浑厚的巨石撞击声交汇在一起,整个村子乱成了一团。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太平村便被东北部坍塌的圣垂群山吞没了。
太平村南部的梁秀镇感受到动静,立即派人骑马感到京城报信。
……
入夏后暴雨连绵,雨水泛滥成灾,各地接二连三传来雨灾的消息,赈灾的银两源源不断地拨到各地,原本就不大殷实的国库越发捉襟见肘。
屋路偏逢雨,丑时传来消息,皇陵附近的圣垂群山出现了垮山,也就是山体滑坡,圣垂群山下的太平村首当其冲遇难,死伤无数,全村千余口活下来的不到百人。
收到消息后,太和殿便进行了紧急朝会。
俞老丞相面露忧色,目光焦灼,“陛下,圣垂群山在与皇陵只有近百丈,如今塌方,难免会波及皇陵,况且太平村死伤数百,不少是被困在了石头下面,若是及时营救尚可保住性命,老臣以为应当立即派兵前往,加护皇陵,解救太平村围困百姓。”
明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众爱卿觉得朕应当派谁前往啊?”
五皇子魏承勇上前,“父皇,儿臣愿领兵前往。”
五皇子在东境站稳了脚跟,东境守土将士唯其马首是瞻,一呼百应。
明帝将他调回京城,明面上是因为多年未归,思念心切,实际上是想把他这个五儿子扣在京中老实待着。
如此,明帝又怎么会再给他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明帝闻言绷着脸没有说话,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反对。
因为他知道根本不用他出手,立即会有人反对。
不消片刻太子魏承勤便上前道,“父皇,五弟虽然有领兵之道,但对赈灾一事并不熟悉,儿臣自认比五弟更能胜任。”
前些日子沈皇后意图为太子拉拢靖西侯府,这事一直梗在明帝的心里,让他十分芥蒂,这些日子瞧着太子越发不入眼起来。
明帝思虑一会儿,才道,“灾情危急,朕担心太子的安危,太子还是应当留守城中。”
太子悻悻然地退了下去。
靖西侯垂眸在在一旁,一言不发,这种事情倒是用不上他去做,他寻思着自家老二倒是很合适。
蒋衡的军功都是在北境,在京城还没站住脚,此事倒是个积攒人脉声望的好机会。
靖西侯蒋腾的余光不免向蒋衡瞟去。
蒋衡端正地站在朝堂上,只是面容比往昔还要肃冷三分。
太平村雨灾死伤惨重,迫在眉睫,每拖延一刻,便会有更多的人丧生。
明帝竟然还在这里犹豫再三,拨弄权术。
如此看来,当下朝堂风气颓靡,似乎也不全是众皇子党争的责任,最大的责任还是在明帝。
君为臣首,君不正,群臣效仿,何以振朝纲?
蒋衡心中不免有些发凉,几年未见明帝怎么成了这副样子,还是从前他一直被蒙在鼓里,这才是他本来的面目?
蒋衡心中思量,面色又多了一层冰嶂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