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王小C神游记

作者:兄弟们撤 | 分类:仙侠 | 字数:56.3万

第一百五十九回 千佛山拾级而上 罗汉像佛光暗淡

书名:王小C神游记 作者:兄弟们撤 字数:3101 更新时间:2025-05-20 09:45:05

王小C骑着济世山君,与墨龙、小棠一齐赶往千佛山。

其实他心里一直隐隐不安,觉得事有蹊跷,明明他们是去天苍岭寻找青龙踪迹,却平白无故碰见替摩诃仙传话的白兔公,把他们引到千佛山,这里究竟有什么事等着自己呢?

他盘算着,也毫无头绪,时间不长三人就来到千佛山上空。

千佛山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是省城的宗教胜地。千佛山属于泰山山脉的余脉,东西横列,翠峰连绵,盘亘于JN市区南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佛山海拔虽然只有285米,但是历史非常悠久,最早见于文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时期,齐晋两国曾在山下交兵。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称:千佛山古称历山。“历山”即为千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

济南,战国时称历下邑,西汉时称历城县,现在济南有历下区、历城区,山下还有一条历山路,都因此山而得名。相传,上古时期舜帝为民时,曾于此山下耕田居住。因此,千佛山在唐朝以前又被称为舜山、舜耕山。山西侧的“舜耕山庄”、舜耕路,都是因此而得名。

“千佛山”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东晋时期,佛教传入济南,当地百姓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一种名为“迁祓”的仪式。“迁祓”的含义为:迁居高处,祓除不祥,祭以除恶。世人俗称为“迁祓山”。因“迁祓”与千佛”谐音,久而久之,人们将“迁祓”转音为千佛。另一种说法是隋朝开皇年间,山东境内佛教昌盛,虔诚的佛教徒在崖壁上镌刻了很多佛像,并在山腰处建“千佛寺”,于是这里就成了香火胜地,从那时起,开始称“千佛山”了。千是泛指,多的意思,并不是实指一千尊佛。

他们落在千佛山—礼敬门前,此门取佛经“礼敬诸佛”之意,为四柱三楼石坊,气势雄伟。上书“千佛山”三字,由民国十一年六月山上兴国禅寺的和尚行洹募立的“千佛山”颜额碑刻摹拓放大而成。

他们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苍松翠柏,梵宇僧楼尽收眼底。正如清朝着名文学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的:“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作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穿过牌坊,左前方有鸣鸡石碑刻,碑文是济南当代着名学者,大舜文化专家徐北文撰文并书写的《历山颂》。碑文以宏扬大舜文化和讴歌当今时代为主,大舜文化会在历山院作详细的介绍。

墨龙本想御气飞行,被王小C拦住,“佛教圣地,当虔诚行进,不能胡来。正好我们也一赏千佛山圣境,岂不美哉。”

面前这条台阶路是上山的主盘路,盘路两侧是十八尊石质罗汉像。东侧第一尊是十七降龙罗汉,西侧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罗汉。

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嘱托,不灭度(即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常住世间受人供养,为佛护法,为众生造福田。他们本领很大,有的降龙,有的伏虎,有的捉妖,有的缚狮,深受人们景仰。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位列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就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

其中一尊表情较为古怪的罗汉名叫那伽犀那,他以阐述“耳根之论”闻名,所以他的塑像或画像常作挖耳状,以示耳根清净,故又称为“挖耳罗汉”。

一尊较胖的罗汉,是佛教中非常有名的一位,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罗侯罗。释加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出家之前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罗侯罗,意思是“覆障、障月”。据说罗侯罗前世曾是一个国王,因为年轻时生性顽劣,曾经连续堵了六个老鼠洞,让老鼠六天不见光明,所以罚他处胎六年才降生,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因果报应。关于他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眼睛长期在母亲腹中所蒙蔽;另一种说法是他出生时正逢朔日,云彩遮住了月亮,所以取名罗侯罗,意为“障月”。

一尊是半托迦罗汉,他与北边的注涂半托迦是兄弟两个,半托迦的意思是“路边生”,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私生子能修成罗汉果位也说明在佛教世界里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一尊是长眉罗汉,眉毛有一米多长,取长寿多福之意,在民间也有眉毛越长寿命越长的说法。

一尊被称为“探手罗汉”,是因为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习惯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故人们称他为“探手罗汉”。

王小C仔细看着这些罗汉塑像,身上血气有些异样,或许是金丹之体以及所习罗汉法阵在此地有感应吧。

“小墨,小棠,你们有没有觉得罗汉塑像虽然法相尊严,但缺了股气,总有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墨龙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记得小Q说过,千佛山佛光暗淡,万千诸佛,早已离开。”

“嗯,那我们继续往上走吧!”

俗话说“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位于西侧的就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

道教一般认为王灵官名王善,曾拜宋朝萨真人(萨守坚)为弟子,是宋朝着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作为道教的护法神将,他专门镇守山门、降妖除魔,一般道观中都有灵官像。因为他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将他看作火神,有的灵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爷的模样,所以一些火神庙也供奉着王灵官。门口是道教中的神话人物“千里眼”和“顺风耳”。

财神殿也在一旁,供奉着文财神、武财神和五路财神。

文财神之一是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商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为民请命。最后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毕,叫人将比干开了膛,比干自己将心摘下,交给了纣王。事后,姜子牙巧送灵丹妙药,使他还魂复活。复活后,他仍然念念不忘百姓,又来到民间广散财宝。因为他廉洁自律,清正无邪,率直纯真,公正无私,又为百姓谋利益,故深受百姓的爱戴,被升华为神,称为财神爷。

另一位文财神,是曾经从商发了大财的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在勾践大赏功臣的时候,范蠡却隐姓埋名激流勇退。他料到君王“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后来越王杀戮功臣,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相传范蠡到了齐国做珠宝生意,发了大财,但他看破了红尘,将赚来的大量钱财都散给亲戚朋友,最后在陶邑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范蠡能聚财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能可贵的,故其成为文财神。

武财神一般为关公,他是位“全能”的神灵,财神是其功能之一,他还经常作为门神出现。关公是诚信、清正、廉明的化身,视钱财如粪土,被迫降曹后,曹操用金钱、高官和美女收买他,都被拒绝,后人推举他为轻财重义、为民护法的保护神是再合适不过了。

五路财神是赵公明(也称武财神)、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先官姚少司。所谓五路即:东、西、南、北、中,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和财神殿相对的是三清观,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被认为就是老子,耳大下垂、须髯垂胸。《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精髓,在这里供奉老子,就是要体现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念和“自身正,民则正”的“无为而治”主张,警示后人始终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北殿是王母殿,供奉王母娘娘、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南殿为三官殿,分别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另外,三清观北廊之内还供奉有十二生肖甲子神将。

王小C一路看过来,这么多神庙神像,为什么就能撇下凡间众神,离开此地呢?凡人有难,祈求神佛保佑,到头来帮与不帮却在两可之间。

看来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啊!

他们继续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一尊金色卧佛,王小C身体的反应更加明显,竟隐约看到佛像胸前的“卍”字符号悠悠旋转起来。